摘要:開元通寶出現(xiàn),宣告了自秦以來流通了八百多年來的銖兩貨幣的結束,并影響了其后中國1300多年錢幣的形制、錢文模式和十進位衡法,具有劃時代的意義。其中,唐開元通寶除了基本的光背規(guī)制以外,還有不少背鑄各種紋式。
開元通寶是唐朝統(tǒng)治286年中的主要流通貨幣,主材質為銅,標稱規(guī)格為直徑2.4厘米,光背和背紋各種。錢文為唐初大書法家歐陽詢制詞及書,文字莊重、雋秀、挺拔,時稱其工。其書意在篆隸之間。開元通寶出現(xiàn),宣告了自秦以來流通了八百多年來的銖兩貨幣的結束,并影響了其后中國1300多年錢幣的形制、錢文模式和十進位衡法,具有劃時代的意義。
唐開元通寶,鑒于盛唐時代經(jīng)濟巨大發(fā)展的需要,鑄量很大,延續(xù)至今總體上遺存豐厚。因此,多數(shù)品種皆較為普通。其中,唐開元通寶除了基本的光背規(guī)制以外,還有不少背鑄各種紋式。這些背紋錢中,有的遺存較豐厚,而有的則遺存稀少甚至極其稀罕。其中,背云朵紋錢,屬于遺存較少的品種之一,尤其是多云朵紋品更是為稀少,可查多譜所載,其中唐開元通寶背三朵云紋錢相當特別,即屬于稀少之品,定級皆較高。
而目前來看,檢索可大概知曉開元通寶背三朵云錢稍有多枚公見,而四朵云紋之品,則極罕,僅見一枚,卻長期脫譜。所以,四朵云紋的開元通寶錢,就屬于更為罕少難得一見的開元通寶珍品了。基于此,今日將本人所藏之一品“開元通寶背四朵云紋”錢,由帳下調出,遣上博來展賞,以饗泉好。
小編得知,目前常見的開元通寶價格在幾塊錢到幾十塊錢左右,但是,如果所右挑元或者是雙挑元的話,因為存世量少,算得上是罕見的版本,所以,它們的價值也會高很多。
開元通寶延續(xù)秦朝的方孔圓錢,它的直徑在2.2厘米至2.6厘米之間,重量則是1.7克到5克不等,正常錢幣的重量是4克。市面上流通的開元通寶多為銅制品。
開元通寶是一種常見的唐朝錢幣。高價格的硬幣適合于大玩家們來進行收藏或者是買賣,它們之間的價格差異也是非常大的,比如說開元通寶隸書小平銀質 2000元、而金質的則需要八萬元。
事實再次說明,各種錢譜和資料所言之孤品,乃因為其確屬罕見,始作俑之著譜者當時不見另品,在浩瀚古錢和博大中國之中,所見之局限實屬正常。無非其“傳世僅此試樣”之批語顯得過于武斷和不合情理,實不足以為信矣。
可以說,這些說法均為傳言、附會而已,并無實據(jù)。認為當時錢幣是采用翻砂鑄造的,這種月紋是在翻砂過程中母錢脫模時出現(xiàn)的差錯而形成的,并將這種月紋稱之為“直月紋”。這一研究成果對研究“開元通寶”錢是很有價值的。
至此,我國的金屬鑄幣正式脫離了以重量為錢幣名稱的體系,而稱之為“通寶”、“元寶”。開元通寶還以其大小輕重適中、名稱形制合宜等,而對我國幣制的革新有深遠的影響。